close

  □本報記者陳東升
  □本報見習記者王春
  在浙江如火如荼推進“五水共治”浪潮中,浙北水鄉桐鄉市以問題為導向,借助德治、法治、自治“三治合一”,打響治水攻堅戰,5個月來,黑臭河變清了,村道整潔了,群眾參與熱情高漲,到處呈現一派新氣象。市委書記盧躍東說:“我們一直在摸索基層治理的‘金鑰匙’,實踐證明,‘三治’治水,成效明顯。”
  生活陋習是如何改變的
  綠柳依依、碧波粼粼,亭台樓榭、錯落有致,美麗的榮湖公園,是屠甸鎮榮星村地標建築,茶餘飯後,村民們都喜歡到這散步。
  周月明今年66歲,在村口開了一家雜貨店,最近被評為“鄰水文明”經營戶,這些天,他逢人便咧開嘴笑,連兒媳婦都誇他替家人爭了光。
  開店11年間,老周從不亂扔垃圾、亂排污水。但前些年,村民一買完東西,煙頭、包裝袋便隨手往門前一扔,他每天都要花時間打掃清理。令老周意想不到的是,前不久,村裡給家家戶戶安了一個藍色垃圾桶,老周也當起了義務宣傳員,勸說人們愛護河水、保護環境。“我逢人就說,誰也別往河裡亂丟亂排啊,否則就是跟我過不去。”
  包括老周在內,在屠甸鎮開展的“鄰水文明”系列創建活動中,共評選出“鄰水文明”家庭18戶、企業9家、經營戶9家。
  “‘鄰水文明’的實質就是德治,以道德力量做示範,傳遞正能量,表彰愛水、護水。”屠甸鎮黨委副書記洪怡龍向《法制日報》記者介紹,全鎮大小河道206條,黑臭河、垃圾河11條,問題出在水裡,根子卻在岸上。說起這次評比,他深有感觸:“農村人有時候把面子看得比命還重要,抓兩頭促中間,好的要樹立標桿,差的要曝光整改。目前已曝光不文明現象26起,整改率100%,隨著垃圾河治理完畢,亂丟垃圾現象越來越少。”
  前不久,村民老李就因往門前河浜倒污水,上了村裡的曝光台,隔壁鄰居調侃他:“喲,您成名人了,照片都貼村口呢!”老李又羞又氣,把照片一撕,跟村幹部拍胸脯保證:“我以後一定帶頭護水,不再讓你們挑毛病。”
  守法意識是如何提高的
  桐鄉創新“三治合一”基層治理模式,即以德治為基、法治為要、自治為本。那麼,法治是如何服務治水的呢?
  “今年以來,我們公安偵破重大水環境污染案件15起,對59人採取刑事強制措施,打擊戰果居嘉興市首位。”桐鄉市委常委、市公安局局長單志榮介紹,桐鄉市首創“河道警長制”,全局34名局領導、業務大隊大隊長、派出所所長,分別認領各自的“包乾河道”,排查涉水隱患排查,打擊環境污染犯罪,保障涉水執法。
  市公安局治安大隊會同14個派出所對各轄區電力、鋼鐵、建材、化工等主要污染工業源行業進行排摸,統一登記造冊,先後在高橋、洲泉、烏鎮等地偵破企業偷排含重金屬成分工業廢水案件。犯罪嫌疑人被刑拘,污染企業被關停,群眾拍手稱快的同時,也倒逼企業經營者提高守法意識。
  44歲的老梁是洲泉鎮一家電鍍廠老闆,被刑拘後,懊悔不已,“想著節省生產成本,總覺得倒點毒液在土裡也沒啥大事,現在學習了法律知識,才知道自己犯了罪”。
  高橋鎮毛水浜村村民小劉辦有一家金屬加工廠,最近正忙著做環評。他對記者說:“聽說村裡有家電鍍廠老闆被抓了,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,哪怕少賺點錢,也不能幹犯法的事啊。”
  協商精神是如何培育的
  陸炳康是屠甸鎮匯豐村黨支部書記,原來在外經商,2005年,回村做了一名村官。在每個項目啟動之前,村裡都要進行廣泛宣傳,覆蓋每家每戶,每個村民小組開會,讓村民自由發言討論。
  陸炳康向記者介紹,村裡要發展,統一共識很重要。在實行土地流轉前,村裡讓每戶派一個代表,全村上千人,集體考察了長興縣水口鄉,回來後馬上開會讓大家談感受。結果,大家紛紛表示同意,全村六七千畝土地實現順利流轉。
  鄰縣的三個村家家戶戶養了鴨子,突然間成片死亡。鴨子平時吃河裡的魚,村民懷疑是匯豐村一家工廠排毒所致,兩百多位村民連夜聚集到工廠討說法。
  “如果真是這個廠往河裡排毒,我第一個讓他關停!”陸炳康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維護秩序。征求村民意見後,他提出了一套解決方案,廠子暫時停工,每個村派一名村民代表,分別取水樣送檢,等化驗結果出來再行決定。“只要你尊重人家,村民的不滿情緒也就逐漸稀釋了,最終在平和理性中化解了糾紛。”陸炳康說,村民的主人翁意識越強,主動參與治水的熱情越高。
  “治水造福子孫,我們肯定支持。”村民吳雪慶年過六旬,專門譜寫了一首民謠,朗朗上口,在村中傳唱,“治污水最重要,身體健康第一條……”
  (原標題:桐鄉治水治出社會治理新氣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z89wzulv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